您好!欢迎访问安徽财经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与发展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者观点

清华·体育文化九人谈

发布时间: 2024-08-01     访问次数: 27

2024年5月12日,由清华大学体育部主办的“清华·体育文化九人谈”,在清华大学西体育馆马约翰纪念展室召开。九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体育文化的相关议题进行了探讨。

“清华·体育九人谈”是清华大学体育部着力打造的一个学术品牌,涉及体育的各个方面,自2019年6月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十二期。本次“清华·体育文化九人谈”是第十三期学术活动。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教授出席开幕式,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清华的体育文化和传统,对与会专家和参加论坛的人员表示感谢,并回顾了体育部举办九人谈活动的情况。会议由清华大学体育部副主任乔凤杰教授主持。 

 

 乔凤杰以“对运动的文化解读”为题,探讨了文化对运动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每种运动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而每种运动之特质的形成,也主要源自于文化。人是运动的主体,人在文化这一“意义之网”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会自然地体现于运动中;许多运动的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人对文化的有意识吸纳。透过运动的不同特质,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从中西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入手,乔凤杰深入回答了:为什么西方运动项目多是竞技运动,而传统中国的运动项目却几乎都是非竞技项目?为什么源于西方的运动知识多是理性而清晰的,源于中国的运动知识却几乎都是感性而模糊的?他强调,从文化的角度解读运动,是全面深刻地认识、参与、传承与传播运动的重要前提。

 

 代海强围绕体育运动的实质、主体、规则三个问题进行了哲学考察和反思。首先,他指出,试图追究“体育是什么”的传统观点表达了一种本质主义倾向,而本质主义是一种值得怀疑的进路。他认为,可以借助“家族相似”的观念来重新审视体育的实质,可将体育运动中的本质主义转换为多元主义。其次,通过批判身心关系问题中的身心分离范式,他主张一种身心超越论,认为主体具有两个维度:一是“人之为人”的维度,二是“人之为心”和“人之为身”的维度,应从“人之为人”的维度看待体育运动的主体。最后,通过考察关于运动规则的形式主义及其困境,他提出运动规则应当具有确定性和变动性双重特征。在上述考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可以将体育运动理解为人在实践中遵守规则且具有家族相似多元特征的活动。 

  刘立夫通过对“张三丰”的追溯来解读太极文化。人们普遍认为太极拳与道教文化关系密切,部分习拳者常常把太极拳与道士张三丰联系在一起。刘立夫认为,史料中虽然有对张三丰容貌、举止、寿命等的描述,但大多未有确切的证实。在史料与传说的描述中,张三丰是一个隐士和炼丹家,师承于陈抟、白云禅老、郑思远,介于全真派与正一派之间。从丹道修行的角度,松柔缓慢的太极拳属于内丹的“筑基”“炼己”功夫,侧重于精、气、神的修炼。内丹是“仙术”,太极拳是拳术,但对于性命修养的旨趣是一致的。

  韩凤鸣从武术现象中的“空劲”入手,深入解读了其中的哲理与文化内涵。他认为,“空劲”是人在修行中去除了身与力、情与意的束缚,进入全然松空状态时所焕发的本能状态。松空状态中,人能够    全然地感通天地万物,与他人进行神意之间的交流。空劲的意义,在于帮人打开一种精神世界,让日常生活焕发出别样的生机。透过空劲,能够感到“非敌而友、非战而和、非力而意、非刚而敬、非胜术而负术、非脸面而实得/心得,打与被打同功、成与促成同功”的文化意趣,亦能改变人在生活中的心性状态,能做到“极高明而道中庸”。最后,他提出以“不接、空接”来转肉搏,以“息争、共赢”来转独胜,以“常和、养生”来转伤生的太极文化理念。

  陈坚以“山水·体育·禅”为主题,从心性的角度对体育文化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中国哲学的核心是心性之学。它主张将心性修养贯穿于包括体育行为在内的一切日常生活之中。以非竞技体育而言,在山水间散步行走是古代中国最普遍的体育运动。“天命之谓性”,在“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下,山之“不变”和水之“随缘”成了人之心性的具象。“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山水解构了世俗化的执著心态,让人回归自在的状态。山水间行走的意义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更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在开阔旷达山水状态中修养心性;以竞技体育而言,竞技体育的高手与禅宗“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的“一心”境界是相通的,即跑步就跑步、踢球就踢球,专注在一个行为上,不生“二心”。另外,佛教“缘起性空”的观念认为,缘的变化是人所无法控制的,就像进入足球赛场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球员能做的就是“回到当下”,以“平常心”坦然地面对一切缘,这是竞技运动员所特别需要的心性素养。 

       赵晶以“以赛营城、以赛兴村”为主题,对体育赛事赋能体育文化发展的新路径、新引擎进行了解读。提出以体育文化为内核,以体育赛事为平台,助推文体旅融合发展、促进体育消费提质增效。赵晶通过北京冬奥会、内蒙古十四冬运会、杭州亚运会、马拉松赛事等案例,分析了赛事对于城市的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对“村BA”“村超”等案例,阐述了赛事对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文化传播、乡村经济振兴的价值意义,并生动讲述了自己在“村BA”执裁的体验感受。针对当前体育赛事的整体状况,她认为仍然存在目标短期化、发展盲目化、功能政绩化的问题,并提出应加强顶层设计、塑造品牌赛事“四量”、繁荣城市文化等发展建议。

       蒋小杰从哲学的角度,将体育界定为以身体运动为载体的人类实践活动,并强调:体育实践所表明的是,人是能动性的存在,对体育生活的选择彰显着人的自由性。随后,他通过梳理中西方古典哲学中的体育观念,论述了作为一种闲暇生活方式的体育运动,并以此来说明体育运动中应然本具的自由性。他深入解读了体育运动中的机械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论,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平衡两者的“运动玩耍的兼容论”。也即,将机械决定论的一阶性欲求与自由意志论的二阶性欲求相兼容,寻求一个较为适中的立场和向度。运动玩耍中的自由性,正体现于人在意识到一阶性欲求之后,对其有所反思并做出基于主体意愿的、对体育运动的自由选择。以参与者的自愿性为契机,运动玩耍能够成为一项自目的性的事业。于是,体育哲学除了能够朝向体育学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之外,也便具有了朝向哲学而蕴含存在论和价值论的广阔意涵。  

       薛少华以“如何‘玩’体育?”为题,讲述了当前的体育游戏、体感游戏,并从游戏的角度思考了体育的本质。他认为,未来的体育可能会以游戏作为载体走入千家万户,游戏能够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让人在方寸之间感受到丰富的可能世界。随后,他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分析了运动实际上是一种认知行为,人在运动中始终在进行着决策,高强度的运动中牵涉着复杂的认知系统。最后,他以体育与游戏共同具有的“目标”“规则”“方法”“专注”四个要素,论述了体育的游戏本质,并引用伯尔纳德·舒兹“自愿去克服非必要障碍”的说法进行深入解读。

 谭广鑫从历史学的视角,讲述了北美印第安人网棒球的发展之路,完整呈现了北美印第安人网棒球的孕育孵化、现代改造与宣传推广过程。并从中总结出其发展推广的经验,包括:价值共识的凝聚、地方精英的助力、社会组织的赋能、传播媒介的应用。谭广鑫认为,北美印第安人网棒球的发展过程与经验,能为我国本土体育项目的发展提供启示,应在起源故事、项目规则、社会组织、传播路径等方面予以借鉴,同时深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校园,扶持我国代表性传承人走向前台。最后,谭广鑫从对文献的梳理入手,细致分析了北美体育史的研究特点。

 会议的最后,乔凤杰对专家们的交流进行了总结。并表示,希望“清华·体育九人谈”的活动,能够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以开放包容的多元视角来看待体育、思考体育。

(转自:清华大学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