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财经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与发展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本院动态

姜同仁应邀出席2024年全国体育产业基地工作会议

发布时间: 2024-06-19     访问次数: 18

  6月14日,2024年全国体育产业基地工作会议在威海荣成市召开。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育行政部门、5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代表共计150余人参加会议。同期,召开了山东省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现场会,山东省16地市体育行政部门170余人参会。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主任、党委书记于建勇,山东省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栾风岩,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孔凡萍,威海市政府副市长、荣成市委书记徐明,威海市政府副市长梁皓,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相关处室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由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副主任王平主持。研究院院长姜同仁教授应邀出席会议。

  会议通报了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工作开展情况,并结合总局、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的决策部署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

  会议指出,自2006年以来,在总局经济司、装备中心和各省级体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工作相关制度、程序不断完善,申报评审和年度会议等工作机制日益健全,产业基地成员队伍持续壮大。先后命名、认定352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其中86个以区县一级人民政府为主体的示范基地、152家以体育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示范单位和114个以体育赛事活动等为主体的示范项目,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2011年11月《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出台,随后总局先后3次修订印发《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2023年7月《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颁布,新管理办法更加注重制度设计,强化了与《“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政策法规的衔接,进一步明确了基地类型、管理体制、申报程序、评审与认定、建设与管理、考核与监督等每一环节。按照新的《管理办法》,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正式引入了“基地示范有效期为5年”,截至2023年底,全国范围内命名和认定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共235个,其中示范基地50个、示范单位98家、示范项目87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作为我国重点培育的体育产业排头兵,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贡献持续稳健、社会效益日益凸显,为营造体育产业资源汇集的良好环境,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消费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会议强调,2024年是深化体育改革年,围绕实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和2035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体育产业发展目标,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作为引领行业发展的主战场和生力军,要持续发挥集聚、带动和辐射效应,紧紧围绕当前体育产业发展方向,有序推进产业基地扩容增效,提升产业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一要找准新发力点,在培育赛事经济上示范引领。各省市要积极响应“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和“跟着赛事去旅行”活动,开展好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同时要加大高品质赛事供给,着力打造一批观赏性强、参与度高的赛事活动,争取加入到体育产业基地“国家队”,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发力点,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二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打造消费能级上示范引领。各省市要进一步调动地区资源,因地制宜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更多“体育+”和“+体育”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等领域的单位和项目,进一步激发群众消费欲望,为下一步引导消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三要优化发展内核,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培育发展体育产业基地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要着力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发展,以实现高效能、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四要履行主体责任,在守好安全底线上做到示范引领。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底线思维,严格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切实防范各类风险隐患的发生,为体育产业基地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体育产业基地做体育产业安全管理的模范兵。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还现场考察调研了威海市体育产业典型项目、东北亚(威海)水上运动装备暨户外用品展和相关赛事活动。

  (来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